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北方玉米种植:在水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选用生物降解地膜
4月1日,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发布春耕期间北方玉米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指导意见。
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地膜覆盖是北方玉米种植的重要农艺生产措施,为做好2025年春耕期间北方玉米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处置,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加强残膜回收处理。在春耕播种前,要及时清理回收耕地中残留地膜,保护好耕地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
1.回收时机。在玉米春播前15~30天窗口期,结合春耕整地实施人工或机械化回收。宜在土壤含水量15%~20%时作业(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标准),避免土壤过湿导致膜土难分离,或土壤过干导致残膜破碎度增加。宜选择在无风或微风的晴好天气作业,保障机械作业稳定性,避免大风吹膜造成二次污染。
2.回收方式。针对地形复杂、零散分布的地块,推行人工捡拾方式,重点对垄沟、田埂、秸秆根茬处等残膜易聚集区域集中清理,确保边角地带无遗漏。针对集中连片、地势平坦的地块,可使用整地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通过“捡膜—集膜”一体化作业实现高效回收。针对丘陵、坡耕地等地块,采用弹齿式残膜回收机适配中小型拖拉机作业。鼓励在残膜回收机具上配置膜杂分离系统,提高残膜拾净率(≥85%)和回收作业效率,减少残膜含杂率。
3.后续处理。离田的残膜需经过分拣、除杂工序,对膜杂易分离、含杂率低(15%以下)的残膜,鼓励通过再生造粒、燃料提取、制作木塑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对膜杂分拣难度大、含杂率高的残膜,鼓励通过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合理选择地膜产品。根据玉米生长实际、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等条件,选择符合《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强制性标准、厚度在0.01mm以上的地膜,鼓励结合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选用厚度在0.015mm以上、有效覆盖使用时间180天以上、使用后纵向断裂标称应变不小于初始值50%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在西北风沙区应额外关注地膜的抗拉强度(≥20MPa)和抗紫外线能力(等级≥5级)。在水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鲜食玉米、制种玉米生产中可选用符合《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T 35795—2017)要求、水蒸气透过率低于400g/(m2·24h)、有效使用寿命60天以上的全生物降解地膜。
三、科学运用覆膜技术。根据栽培模式、灌溉条件、地膜类型等情况,选用适宜的覆盖栽培方式,确保地膜覆盖功效发挥和用后可回收性。
1.半膜微集水沟播技术。采用大垄沟双行覆膜种植,大行距65~70cm、小行距40~45cm,膜宽70~75cm。大行微沟集水,小行起垄覆膜,覆膜时展平、拉紧,膜边覆土压实。种植密度5000~5500株/亩,可配套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技术。
2.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采用大小行开沟起垄,垄幅宽约110cm,大垄宽约70 cm、高约10cm,小垄宽约40 cm、高约15cm,地膜宽约120cm,按玉米种植走向开沟起垄,缓坡地可沿等高线开沟起垄,在垄沟穴播种植,种植密度约5000株/亩。
3.宽窄行膜侧播种技术。采用大小行覆膜种植,大行距70~80 cm、小行距约40 cm,膜宽55~60cm。覆膜时膜边压紧压严,每隔2~3 m在地膜上压一条土带。种植密度约5000-6000株/亩,在膜两边外侧播种,种穴距膜边缘5~10 cm,播种时要深浅一致,做到探墒播种。
4.无膜浅埋滴灌技术。综合考虑区域水热资源条件和作物生长发育需求,在可不覆膜区域,宜推行无膜浅埋滴灌技术。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窄行35~40cm、宽行80~85cm,利用精量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铺滴灌带、覆土、喷除草剂等作业程序,滴灌带宜埋入窄行中间2~4cm处,种植密度约5000-6500株/亩。
玉米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2-3叶期及时放苗,3-4叶期定苗后封土护膜。作物生长期间,对膜外杂草可人工清除,对膜内杂草可局部压土抑制,如发现膜面出现较大程度破损,应及时压好维护。